历史文化 窑湾名人 ·

孝廉臧纡青浙江抗英、安徽剿匪记

臧纡青(1797~1854),字牧庵,新沂市窑湾镇臧圩村人。道光十一年举人,为人敦行博学,有澄清天下之志。自少倜傥好谈兵,所交多英雄贤杰。

孝廉臧纡青浙江抗英、安徽剿匪记 历史文化 第1张

浙江抗英

鸦片战争前夕,大清国已“风烛残年”,政治黑暗,军备废驰,经济凋敝。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乘虚而入,大量鸦片流入,使中国人民日益衰弱和贫困;大量白银外流,国家财政出现严重危机,直接威胁清政府的统治。清廷内部的一批有识之士,如黄爵滋、林则徐等,深感鸦片的危害并为之忧虑。

一八三六年春,臧纡青参加黄爵滋、徐宝善、陈庆镛等人发起的在陶然亭举行的集会。针对鸦片流入问题,写文章、发议论,力主禁烟。史书有载“禁烟之疏,实牧庵等夜读剪烛,无意及之,遂成一稿。而黄爵滋函上之,其言危悚,上闻之大动,遂决计施行。”此中既表明臧纡青的禁烟主张之坚决,也表明舆论影响之强烈。

不仅力主禁烟,臧纡青还积极投入抗击侵略者的斗争。鸦片战争之初,“当英吉利入侵,纡青见武备废驰,久不知兵,寇至多被残害”,曾绘海防图成三万余言呈朝廷,陈述他对加强海防的意见,希望朝廷能重整军备,坚守海防,抵御侵略。他还在本县“团练乡兵几万人”,以备抗击入侵外敌。

一八四一年十月,清政府继失广州之后,又失浙江重镇定海、宁波。为了挽回在浙江所受挫败,道光帝任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,前往浙江。途经宿迁,得知纡青“有智略”,将他“聘入幕府”,并上奏朝廷举为参军;纡青未就,但入奕经幕府为筹划方略,博奕经钦佩与尊重。

纡青入奕经幕府后,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。在政治上,他要求奕经上奏朝廷,把因坚决主张抗战而被革职的林则徐从开封河工召来浙江襄办军务。可见他是站在林则徐抵抗派一边主张抗英的。另外,他还劝奕经抵制清廷内投降派首领琦善来浙江军营,以免动摇官兵士气。对于浙江提督余步云在十几天内连丢三城,率先逃跑的渎职行为,臧纡青主张予以军法制裁,以振军心,以明军纪,表现了他的嫉恶如仇,仗义执言。

在军事上,他根据浙江人民反侵略愿望强烈和浙江地理特点:除河渠港汊之外,陆地皆系稻田,秋水泥泞,道路狭隘,势不能纯用正兵攻剿,提出以分伏散战的战术,收复浙江三城的建议。造成“诸夷出入,岁岁疑忌惊惶,所在皆风声鹤唳”的局面。“使其魂飞气馁,然后应以大军,伏舟港口,内外交迫而歼之。”他的全民皆兵思想和奕经“浙省兵丁,浙省乡勇,均不可用”之见,相去甚远。可见臧纡青在如何发动人民战争的问题上比奕经高出许多。在战术方针上,臧纡青提出分兵埋伏,以小部出击,主力为援,水陆并攻,人自为战,内外交迫的作战手段,达到收复浙江三镇的目的。

臧纡青的军事韬略,有利于发挥我方长处,在敌为客,我为主,敌势孤,我势盛,敌寡我众,敌劳我逸的情况下,采取这种朴素的人民游击战,可算是弱国抵抗强国的有效办法。可是,奕经在攻打浙江三城时未能实践臧纡青的主张,妄图侥幸取胜,以战争为儿戏,在完全不了解敌情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,盲目出击,欲轻而易举地收复定海、镇海、宁波三城,结果三城未复,又失慈溪,奕经狼狈逃回杭州。

收复三城失败以后,臧纡青对奕经不用己计愤愤不已,暴怒伤肝,向奕经坚辞告归。当奕经因“左右无运筹决胜之人,智士无出纡青之右者”而坚留时,臧纡青又提出“请复行伏勇散战法”,奕经为挽留他,勉强同意,令手下一支部队在一次战斗中取此法,而这一战取得一定战果,“杀黑夷三百余,擒夷目四、白夷五十余”,“自是夷每见勇纷至,莫敢还拒,纷逃归舟。”

浙江战役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,臧纡青提出的分伏散战法在当时情况下是行之有效的。如果当初奕经采取分伏散战法,那么浙江之战何至速败、惨败。若不速败、惨败,第一次鸦片战争也许会出现转机,使朝廷得到鼓舞,使局面有所改变。

1842年,南京议和告成,战争以清政府接受屈辱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。一切爱国人士无不为之忍悲怀恨,臧纡青更是扼腕痛惜,恨声连连。战后,奕经曾奏请清政府赏臧纡青为“叙同知事”,但遭到臧纡青拒绝。他愤然地说:“无功而赏,不可。且以和受功,不亦耻呼?”固辞不受,充分体现了他对屈膝投降的愤恨,对因和受赏的鄙视。

臧纡青忧国忧民,积极投身禁烟运动,参加集会,运用舆论揭露鞭挞,造成强大的影响,对轰轰烈烈禁烟运动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。他竭力促成禁烟,亲自投身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争,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分伏散战法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,是符合当时的抗英战争实际的。他以实际行动维护了民族利益,坚持了进步的政治立场,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,是值得人民敬佩的。

安徽剿匪

咸丰四年,公元一八五四年农历十月,督察院御史袁甲三调孝廉纡青公率“忠壮营”1300人、参将刘玉豹率500人,去安徽桐城、安庆围剿攻打杨国宗为首的匪贼。叶发、胡大新为向导,刺史李安中负责督粮,十月二十二日抵达六安(六州),二十九日驻舒南,曹向荣亲临慰问,想挽留纡青公帮他攻打舒南,等打下舒南后,再共同去围剿桐城匪贼,公不同意。

十一月初二,夺下北峡关,杀死敌首启天燕、李文定,生擒匪贼十三人。纡青公入关中,很多老人跪在公的马前,壶浆载道慰问他的官兵,争相供给给养粮草,场面十分感人。这天夜里星斗无光,狂风大作,悬崖坠,大树倒,次日早上河水沸腾有声,流水遍地。初五日长驱围城,刘玉豹攻东门,纡青公攻南门。贼仅千余人,躲在城内不出。士兵皆未筑垒,居住在附城一带民房内。李安中请乘北山攻城,纡青公不允。公却悬旗城下,劝贼投诚。这时随营的郑福照、张勋、徐宗亮、方正、文汉光、戴钧衡都想攻城,考虑兵少力薄,想募东乡练士,纡青公不答应。初九,西面的匪贼盘踞在陶冲驿,纡青公趁黑夜进行袭击,将匪贼全部歼灭。十二日庐州来的匪贼,绕道来到天林庄,纡青公分别派兵追击,匪贼全部逃跑,缴获很多战利品。

十一月十七日,贼首杨国宗率领数万匪贼,从安庆抵达新安渡直逼桐城,一半向西去三里街,一半埋伏在南路油榨巷。纡青公走到南河,看不见一个匪贼,又转到石河,突然贼兵四起,将他围住,由于形势紧迫,不识道路。一颗飞弹打中纡青公的马腹,马倒地不起。公带四十余人避入竹林,在距青莲庵不远处,公说:“事不济矣!”于是解下身上的红风巾及佩剑,交给仆人转给他的儿子,见物如见父。壮士想背他逃走,纡青公坚决不从,视死如归,夺下壮士手中宝剑,刎颈殉节。诸生张勋,儒士吴文漠为救援纡青公皆壮烈殉难。

石河人黄文让,得纡青公尸体于青莲庵下石涧,公的尸体已经被贼移出竹林,得其首密送山中。当地民众购买棺材,厚殓纡青公。迎殡皋陶祠,一军尽哀,万民流泪。匪贼毫无人性,他们将纡青公、张勋公、吴文漠公三人首级全部砍下,不知藏于何处,使尸体很难辩认。纡青公生有下血疾,内裤后隔有片袖。他的仆从知道,认尸后即令抚棺返乡。张勋面目全非,双手掩盖私处,仰死在沙滩上。常穿灰色皮袍,为背尚存一片,是他的朋友根据服装辨认尸体。连夜抬至茅草尖殓埋。吴文漠来营进前,他的祖母怕他脚凉,特叫他穿毡袜,家人很快辨认出尸体。

这次战斗,忠壮营伤亡九位将士,士兵一百余人,营夫死亡二百余人。

纡青公为天下奇才,风流倜傥,好谈兵,精于韬略,自选大旗,队名为“忠壮营”。国难当头,公挺身而出,率一旅之师“忠壮营”,历经千里而夺关杀贼,东征西讨,所向披糜,使匪贼闻风丧胆,屡遭重创。纡青公真乃国之柱石,家之翘楚,为军民敬重,朝廷爱戴。咸丰帝亲授金首,赐三品卿衔,予“骑都尉”世职,并为纡青公在桐城建“臧公祠”,为殉难将士建墓树碑,曾国藩亲自题写“忠壮营殉节将士之墓”,以供后人凭吊缅怀。

纡青公先葬马陵,后移葬故乡臧圩村。文革前,其墓冢碑刻惨遭破坏,骨骸亦荡然无存。真乃惨也!

再附古风一首以颂之

忧国上疏三万言,

爱民力主要禁烟。

杀敌亲赴福建省,

剿匪舍身青莲庵。

朝廷嘉奖赐金首,

万众迎灵马陵山。

高风亮节垂千古,

英风豪气留人间。

纡青公著有《易说备遗》一书,失不可考。(经窑湾文化研究会考证,臧纡青所著为《易纬论古》,后称《易纬》。拓本现存于山东省图书馆。

 

作者:臧公珩,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作者和出处。

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