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文化 ·

水韵窑湾

《玄中记》云:“天下之多者,水也,浮天载地,高下无所不至,万物无所不润。”又《说卦传·第六章》曰:“……说万物者,莫说乎泽;润万物者,莫润乎水……”窑湾镇三面环水,东临骆马湖,西傍大运河,南渺宿迁,北毗陇海铁路。沂河、箭丘河纵穿镇域南北,后河、环城河交流交汇,河渠纵横,水网密布,历来享有“苏北水域胜江南”之美誉。如今已成为集防洪、灌溉、蓄水、排涝、通航、生态、游憩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区域。窑湾,正是享有丰沛的水资源,孕育了商贸发达、经济繁荣的千年历史文化古镇。

一、京杭大运河

公元前486年,吴王夫差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为肇始,至隋代完成了以洛阳为政治中心。北达涿郡,南至余杭,全程分为永济渠、通济渠、邗沟和江南河四段的大运河;1271年,元世祖定都大都(今北京),新开凿会通河、通惠河、并与原有运河沟通;明万历三十二年,总河侍郎李化龙另辟泇河,北自山东夏镇而南,经韩庄,至邳州泇口、窑湾,又至宿迁直河口入黄河,全长260余里,尽避黄河之险。清康熙十九年,治河总督靳辅、幕僚陈潢再开中运河186公里,北贯山左,南驰江淮。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号召广大人民对大运河历经多次复堤、疏浚、拓宽、截弯取直,形成了今天完整的京杭大运河

窑湾段大运河北起邳州市马庄村,南至骆马湖口二湾村,境内全长15千米,窑湾古镇处于京杭大运河的黄金分割点上,历来享有“黄金水道金三角”之美誉。

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窑湾核心展示园,新沂骆马湖公司于窑湾镇区大运河之滨,利用运河文化和古镇文化有机融合,打造长度约2.9公里,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运河文化景观带,集漕运展示、民生民俗、生态湿地三个区域26个景点的旅游观光休闲区域。徜徉在鸟语花香的林荫小道,或聆听着河面上的汽笛声声,或欣赏着宜人的蓝天碧水,如同进入世外桃源,令你心旷神怡。

二、骆马湖

骆马湖,位于新沂、宿迁两市接壤处,东临马陵山,西连大运河。南北长约27公里,东西宽约13公里,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。骆马湖原属沂沭河冲积平原,在湖中并列着南北走向的郯庐断裂带。根据地质学理论,这两个断裂带形成的凹陷,大约便是骆马湖最初形成诸水潴留的原因之一。

历史上,骆马湖并非湖泊。金代将领挞懒屯兵于此。当时,土地肥沃,称之为马乐湖,亦称落马湖。元、明以后,泗河河床逐渐被黄河泥沙淤垫,骆马湖开始滞蓄沂河来水。泇运河开通,切断了沂河和鲁南诸山水入泗之路,西引南四湖水,北纳鲁南山区群流,使原来的周湖、柳湖、隅头湖等几个小湖泊连成一片形成烟波浩渺的骆马湖。  明末清初,骆马湖渐淤。公元1684年,水涨时湖面大约长80里,宽七十里。以后,湖底继续淤垫。公元1821年骆马湖开始放垦,高地有人居住。次年清丈,涸出土地1982顷。清同治《宿迁县志》载:“每年汛期,遇蒙沂山水汇归湖内,滩地悉被淹没,及秋冬水势渐消,滩地涸出,播种二麦。”可见骆马湖在汛期仍然起滞蓄洪水的作用。

共和国成立后,导沂工程为解决沂沭泗流域的洪水出路,将骆马湖建成临时水库,汛期盛水,汛后种麦。1958年1月,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,并报国家水利部批准,将骆马湖改为常年蓄水库,四周加固堤堰,修建涵闸、排灌站,蓄水兴利,致今日规模。它成为防御沂、运洪水、确保下游数千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屏障,也成为该地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资源。

骆马湖是江苏省四大湖泊之一,也是全国七大淡水湖泊之一,江苏省湿地公园。骆马湖水多来自沂蒙山和天然雨水,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,水产丰富,所产湖蟹、青虾、银鱼等驰名遐迩。芦荻丛生,湖面碧波万顷,湿地珍禽翱翔,风光秀丽独特,历代文人墨客多留诗、会文、题记而载入典籍。湖内分布着大小岛屿20多个,水质常年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,清澈甘甜。同时,骆马湖也成为南水北调的重要中转站。是美丽富饶、地下矿藏丰富、历史文化深厚的苏北宝地。

根据《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(徐州段)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》(三园二带十九点),“骆马湖生态湿地观光带”将成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。2019年11月8日,窑湾古镇水上旅游航线(窑湾古镇——大运河——骆马湖)正式开通和运营,为新沂全域旅游健康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。也是为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吹响了冲锋号。

骆马湖生态湿地

三、沂河

沂河,又名沂水,中国著名河流之一。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鲁山南麓,流经鲁南苏北地区,傍窑湾镇区西去,临下邳城入泗水。古代为泗水支流。公元1128年,黄河夺汴、泗入淮后,演变为黄河支流。沂河纵穿窑湾南北,境内全长23公里,集水面积198平方公里,水面宽阔,帆樯林立,两岸风光秀美,自古以来为沿岸人们赖以生存的黄金水道(窑湾镇七家酒坊酿造绿豆烧酒的必用水)。明万历三十二年(1604),开泇通运,沂河于窑湾西被泇运河横断,沂水改道南流入直河口。据赵凯、王洪民撰《徐州运河与沂沭泗水系的变迁》载:“沂河本在下邳(今睢宁古邳镇)流入泗河,黄河夺泗,沂河入黄。泇运河截断了沂河入黄(泗河)之路”。《邳州志》:“川莫于河,侵莫于沂,而河,故泗道也,自泗夺河徒沂不南往、运既开,齐鲁诸水挟以东南莒、武、沂一时截断。堤闸繁多,而启闭之务殷,东障西塞而川脉乱矣”。清康熙十九年(1680)靳辅、陈潢另凿中运河,于沂河口再次被中运河截流改道。由此沂河下游(窑湾西)淤废。沂河历史上为封建王朝保证漕运通畅引沂济运、商贸往来、农业灌溉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新中国成立后在窑湾上游草桥、王楼境内分别被改道入骆马湖经新沂河入海。老沂河窑湾镇区段,2009年始,被开发为旅游景区,如今,碧波荡漾,画舫游弋,两岸霓虹璀璨,浓荫蔽日,人流如潮。为振兴地方经济再助一臂之力。

四、箭丘河

发源于邳州城北徐塘,流经赵家坝、箭丘、庙防山、万庄等村庄,至窑湾北河形庄处入老沂河,全长28.5公里。为天然河沟。

据传,西汉更始元年(23年),太常偏将军刘秀走南阳,屯兵墩集,大战昆阳城(今丁场一带,也有传说邳州河湾一带),攻城时刘秀箭射贼寇,不料狂风大作,出弓之箭因偏离方向,刮落至河西岸一土丘上,后人群居此处。建武元年(25年),大将军刘秀成为东汉开国皇帝,即汉世祖光武皇帝。为粘上当朝天子留下的箭迹之灵气,地方百姓将自己居住的村庄取名为“箭丘”庄,临庄而南去的这条河流连根倒名曰“箭丘河”。其中徐塘至万庄段,明万历三十一年,河督李化龙征集民工所开,河口宽4余丈,深5尺许,成为古老泇运河一部分。据《邳志补》载:“由徐塘口东流,经二郎庙,又东至赵家坝,傍旧沂河东流折西南,经建秋湖(剑邱湖),绕庙防山,又东南至万庄南流。万历三十一年(1603)河督李化龙所开”。又据相关史料记载,清康熙年间,在箭丘河上游拐弯处赵家坝修建石坝一座,束水分泄,以保证漕运通畅,下游拐弯处万庄,据赵明奇主编《徐州古方志丛书》载《邳州志·卷之四·河渠·二十》载:“万家庄(万庄)石坝一座……康熙十九年建。又竹络坝一座,康熙二十九年建……俱洩(泄)运河出岸之水由隅头湖入骆马湖。”《邳志补·卷六·山川》载:“运河至徐塘分为二,东为旧河(泇运河)……西为新河,康熙六十一年(1722)齐苏勒所开也”。新河开后,旧河淤废。据史志记载,乾隆四十九年(1784),高宗帝第六次南巡,曾疏浚旧河停舟,并以分泄运涨。

旧河故道因长期无人管理,窄小并且淤浅,防洪、抗旱能力差,给沿河两岸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。为拔除“十年遇有九年淹,一年不淹必大旱”造成的庄稼欠收之根,1954年冬,新沂、邳县广大劳动人民在各级党和政府领导下,重新拓宽、疏浚河道。并且自赵家坝始向北延伸开挖,入炮车后沙沟湖。河口宽25米,深2.5米。沿途修建二十余座桥、涵、翻水站等水工设施,加固堤堰。以排灌前、后沙沟湖、箭丘湖、王场湖、隅头湖千顷良田之水。八十年代初,因该地区重新规划新的农田排、灌网系,一部分河段仍旧发挥作用外,另一部分被截流,养鱼、还田,淤废。上游二郎庙一带如今已辟为邳州新城区,被崛起的一幢幢高楼大厦所覆盖;沙沟湖、赵家坝一带目前正在疏浚、拓宽,美化河道环境,打造水文化特色,成为邳州市东湖街道与高新区的主要排涝景观河道。

 

五、后河

原为沂河一支流,自西水门(现月牙桥)起,过戒烟、戒嫖、戒赌、崇俭等桥后至大运河这段河流称作后河。全长1300米,阔30米,水质清澈甘甜。自清雍正年间始,两岸市廛栉比,商艘停泊,人声鼎沸;夜晚灯火通明,秦淮淑女,弹筝歌舫,仅歌妓、娼妓船“藕香榭”、“紫菱洲”、“浣香舫”等二十只有余。为达官显贵、粉黛佳丽凭栏赏景、品曲消遣的人间天堂。素有“金陵秦淮河”之称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)窑湾沦陷,风光不再。2009年骆马湖公司旅游开发后,重新疏浚河道,美化环境。目前,虹桥卧波、粉荷飘香,锦鳞浅底,两岸亭台倒影、繁花似锦,实为旅游观光之胜地。

六、环城河

东段自北门起,沿镇区外围蜿蜒东南傍小东门至迎旭门,全长1400米,最窄处对岸距离仅20余米,该段河流俗称“圩沟”。据有关史料记载:始凿于秦末汉初,清道光年间,为抵御外敌入侵,由窑湾圩主臧位高率众疏浚。沿岸筑有圩墙、城门、炮台、吊桥。建国后军事建筑及设施雄风不在,河道淤浅,自2016——2018年间,新沂市委、市政府、骆马湖公司斥资重新拓宽疏浚。目前沿河历史建筑正在复建中。西段自北门起,沿沂河、运河及后河一部分环绕大半个古镇至迎旭门,全长2650米,水深面宽,为天然河流。沿岸城墙高筑,依次分布西水门、西门、大南门、小南门,间筑炮台、小水门等军事建筑。为窑湾重要的战争防御天然屏障。目前复建工程正在有序地向前推进。几望他日,人文历史与景观文化交相辉映,再现昔日风采。

2017年11月,为响应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“水韵江苏”建设要求,由省水利厅、文化厅、旅游局共同发起了“最美水地标”评选活动,徐州窑湾古镇获评“最美水地标——水聚落”荣誉称号。

作者:钱宗华,版权所有。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水韵窑湾-窑湾网

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