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传统文化 振兴窑湾经济 ——窑湾庙会
窑湾古镇一年一度的各种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五彩纷呈,灿烂夺目。有正月十五的香火会、水龙会、元宵会;农历三月十五的庙会;三月二十三、九月初九福建会馆内“天后宫”妈祖庙会等。每逢俗定节日,方圆百里的各界人士漂湖渡河,肩挑手推,骑马坐车,自发汇聚窑湾街的奶奶庙、山西会馆、江西会馆、三圣庙、大仙堂、河南会馆、河西小街的奶奶庙等,举行形式多样的民俗表演、祭祀、商品交易、美食、娱乐等庆典活动,历行七天结束。
窑湾庙会据说溯源于清乾隆年间的“打蛮船”事件。乾隆五十三年(1788),江南运粮官贪污官府救灾粮,在山东换年青美女运到江南贩卖,途经窑湾,住在石码头附近的搬运工人知道后非常愤恨,会集山东会馆、河南会馆、安徽会馆工友和地方百姓数千人,由刘武举领头砸了运粮船,救出了百余名年青姑娘。运粮官与朝中和珅互相勾结,诬陷灾民抢劫皇粮,于是宿迁县衙抓去了刘武举,另外杀了五名码头“闹事”工人,查封了三个会馆。这次事件震惊朝野。嘉庆掌朝,和珅倒台,刘武举坐了十八年牢狱终于伸冤释放,携中了状元的儿子和年轻美女于农历三月十五日来窑湾三圣庙,与地方民众焚香化纸,祭奠被官府杀害的码头工人;后来此事件编成苏北、鲁南一带广为传唱的琴书《打蛮船》,歌颂为百姓捐躯的山东籍人。自那之后,这一传统习俗被演变成庙会了。古镇庙会其活动盛况、规模“三圣庙”为其它寺、庙、宫、馆之首,甚为隆重,蔚为壮观。
三圣庙,位于南大街南首“来薰门”下,庙宇广,神像全,广场大(前傍古运河,后抵三圣庙大门),宗教活动频繁,处于闹市中心。祭祀仪式在大雄宝殿内举行,门前扎有松枝、挂匾贴联、悬灯结彩,大殿内供奉刘备、关公、张飞、周仓、关平、雷公、雷母、接生娘娘、送子娘娘等塑像;墙壁上悬挂主神、谷神、痘神、药王、阴曹地府判官、阎罗等画像;供桌上摆有烛台、五色点心、水果、馒头等供品;香炉前,善男信女双膝跪地,虔诚上香,顶礼膜拜,祈财祷福;粮行、盐行、钱庄、船帮等大老板及各路戏会的会头皆行三跪九叩大礼,香烟缭绕,钟鼓齐鸣,庄重肃穆,瑞气氤氲。广场上人头攒动,算命、测字、看相、拿牙的、挖鸡眼的、拉洋片的、耍拳卖艺的、变幻魔术的,无一不有;舞蹈剧有“狮子”、“龙灯”、“竹马”;载歌载舞的“花车”、“旱船”、“高跷”、“挂鞭”、“抬阁”、“架阁”;短小精悍的歌剧《大锯缸》、《小放牛》、《瞎子观灯》、《四老爷打面缸》;从说唱艺术衍变而来的花鼓戏;曲艺方面:大鼓、评书、洋琴、柳琴、山东快书、河南坠子等;还有和舞剧相似的《大头和尚戏柳翠》更引人入胜了,剧中女主角柳翠身穿短花褂,头扎羊角辫,杏眼柳眉,粉面玉颈,如同仙女下凡;男主角大头和尚,头戴大头头具,肥面大耳,挤眉裂嘴,头部无论怎样转动都是笑容可掬,满脸滑稽。柳翠对大头和尚给予的调戏既表示拒绝,又不厌恶,故作媚态,撩得骚和尚情发而难止,抓耳挠腮,像捉迷藏似的满台扑跌。每一个动作表演得恰如其分,发挥得淋漓尽致;惹得观众捧腹大笑。大运河内停船泊艇,陆地上驻马顿车,人山人海,热闹非凡。大街上另一路戏会阵容壮观,锣鼓喧天,古乐齐奏,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有手提“神棍”四人,这“神棍”大约一米多长,茶杯口粗细,全棍涂了彩色花纹,接着就是两尊狮子开道,后面紧跟一对打 着绣花的门旗大约三米长,四十公分宽,周围装饰成白“狗牙”边,书有“何须远求胜境,此处即是灵山”字样;后面排着花车、旱船、高跷队、货郎挑、小放牛、竹马等;紧跟其后八抬“架阁”由五、六岁孩童装扮成戏剧人物被八条大汉举悬在空中;接着就是皇帝的白旌、后妃的支扇撑、公侯的金钺玉斧、“肃静”、“回避”牌等;五把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刺龙绣凤绣花绸布伞,四面绘有龙虎图案的执事扇,垂花彩翠,迎风飘展。最后距离队伍二、三十米远,一位大汉肩扛一幅最大绣有张牙舞爪、抢珠姿势的青龙大旗,旗尾拖拉在地上。其次,前河鸡蛋厂、前河涯沙滩游艺场、五四公园、后河、桥口、东门外陆营庄、西门外西坝窝等处皆有搭台亮会,吹、弹、演、唱,别有洞天。庙会期间,大江南北的客商云集而来,进行商品交易。广场上卖香烟、瓜子、梨膏糖、冰糖葫芦等小商贩或摆摊设点,或挑担挎蓝,叫卖声此起彼落,通宵达旦;道路旁薄脆、炸糕、炕饼、花卷、煎包、五香粥等小吃垂涎欲滴;集市中龙虾、螃蟹、小黄鱼、青菜、禽、蛋及猪肉、牛肉等应有尽有;布棚、竹棚、油布伞下,各种玲珑玉器、竹木制品、玩具漆雕、布匹绸缎、衣帽鞋袜等应接不暇;杂货店内,桂花糕、酥糖、皮糖、焦切、寸金、 三刀、桃酥、“绿豆烧”酒、甜油、咸鸭蛋等琳琅满目,喷香袭鼻;大街小巷的钱庄、当典、布庄、会馆、粮行、茶食店、酱园店、五洋百货店等鳞次栉比,门庭若市。戏园内演唱、乐器声、斗班内的唱数声、脚力负重的哎吆声、蛋庄里蛮腔蛮调的查蛋声、行里行外的山东老侉讨价还价声、加杂着各类小贩的叫卖声、也间或有吃醉酒的醉汉无礼取闹声,交织在一起沸沸扬扬,一派热闹盛况;高峰时人流量达十万余人,堪称“小上海”也。窑湾庙会的兴起,促进了民俗文化、宗教、商贸、饮食业的繁荣兴旺,为窑湾的辉煌与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解放后的1959年,大运河拓宽复堤,河西奶奶庙夷为平地,没入河道中;文革期间,古镇窑湾沿袭160余年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被新社会革命文艺所取代。
张成启《往事钩沉》提供部分资料,深表感谢!
作者:钱宗华,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窑湾网。